參考文獻的引用是否科學、合理和充分,是學術期刊審稿時的評價標準之一,文獻引用的數量多少也是國際上評價“學術期刊”學術水平的一項指標. 高水平的學術論文一般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產生的,沒有一定量的參考文獻,很難看得出研究工作的背景和基礎. 但是,也不能單純以文獻的引用數量來評價研究成果的水平,更不能像有些刊物明確規定:引用文獻必須在8 篇或10 篇以上. 參考文獻的引用應當實事求是、科學合理! 該引用則引,不引用就可能造成侵權,至少是對前人勞動的不尊重. 不該引用則不能引用,否則就喪失了基本的科學態度和精神,如果文獻的引用帶有明顯的功利目的,那就是一種道德低下的表現. 除此之外,作者在科技論文的參考文獻引用中也存在著一定的誤區。
(1) 在作者中存在著只引用英文文獻,不引或很少引用中文文獻的現象. 一般認為這樣做可以顯示研究的水平,緊跟“國際”研究的前沿. 其實這樣做的理由并不充分,反而帶有明顯的“媚外”傾向. 我們提倡作者以研究所依據的文獻為標準,實事求是、合理引用,不要錯引也不要漏引.
(2) 也有人認為:在自己的論文中盡量少引用自己或本課題組以前的研究成果,否則會影響同行的評價,這同樣也是沒有道理的. 這樣做不僅是不科學的,沒有真實反映研究的背景,也是對自己或本課題組的勞動的不尊重,同時也限制了自己或本課題組學術成果的交流和傳播,甚至是讓人錯認為:你的研究沒有基礎,是新開展的研究方向!
科學研究工作是一種連續性的活動,沒有前人的研究做基礎就很難有新的、較重要的創新! 自己或本課題組以前的研究成果成為后續研究的引文,是一種正常的現象,沒有被引用才會讓人懷疑:研究才剛剛起步,缺少該研究方向的積累和基礎. 尊重自己的勞動成果和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同樣重要. 實事求是地對待科技論文的參考文獻引用,保留一點科學精神應當是極力鼓吹的,應該怎么做就怎么做,坦坦蕩蕩,勿妄勿縱,以平常心為平常事,做平常人.
|